top of page
搜尋

說故事的人:Michael Finkel(下)

  • 作家相片: 或向右 或向左
    或向右 或向左
  • 2024年5月2日
  • 讀畢需時 6 分鐘

已更新:2024年5月31日

一、Michael服兵役的經歷﹐以及當時的和平協議

說到同舟共濟,在以色列最實際的例子就是「全民皆兵」,Michael提到自己是在19到22歲時服役。 原則上,猶太裔以色列人在高中畢業後,每個人會進到軍隊,男性服役近3年,女性服役2年。以色列女大兵的形象,充分向世界展現了捍衛家園的決心。

以色列國慶日時,駐於空軍基地的女性士兵。照片來源:作者提供。

Michael曾駐守位於約旦河西岸地區,現今由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共同管轄的城市—希伯崙(חברון,英文作Hebron)。他描述到當時的心情與時事背景。


「我在希伯崙服役的時候,當時以色列正準備和巴勒斯坦簽和平條約,有巴勒斯坦警方來接管,我們正準備移交自治權。」


他提到的條約源自1993年9月以色—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協議也稱作奧斯陸第一協議,Oslo I accord,該協議由挪威牽線促成,美國白宮完成最終簽署。其內容載明,在巴勒斯坦成立臨時自治政府的五年過渡期間,將自行建立民警部隊,以確保西岸與加薩地區的對內公共秩序,對外的軍事防衛則繼續由以色列負責。以色列軍隊需要重新部署,遷離阿拉伯人口稠密的區域,同時得保護駐守範圍內的猶太屯墾區。希伯崙這個著名的宗教城市,是在1997年進行簽約移交,算一算,正是Michael服役的最後一年。


該協議的整體目標,是讓巴勒斯坦人在五年內建立一個臨時自治當局,於西岸和加薩地帶實施有限度的自治。巴勒斯坦將成立自治委員會來取代以色列行政體系,並且辦理選舉。委員會接手的內政項目,包含醫療、教育、文化、社會福利、觀光和直接稅收。第一階段,雙方敲定將加薩和西岸的耶利哥城作為首批的移交區域,此次的移交原則,適用於後續移交的其餘西岸地區。以色列承諾,從佔領的土地上逐步撤軍與轉移權力。反過來,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必須承認以色列、刪除該組織公約中反對以色列的條款,並承諾不再使用暴力手段

1993年9月13號,以色列總理拉賓(左)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席阿拉法特(右),雙方代表在挪威首都—奧斯陸數次密會之後,於美國白宮前簽下原則性宣言,兩位領導人在美國總統柯林頓的促成下,有此歷史性的一握,開啟了後續的和平協商,被視為巴以衝突數十年後的里程碑。照片來源:foreignpolicy.com

此次的和平進程和蘇聯解體、冷戰結束後的國際情勢變遷息息相關。美國和蘇聯的關係不再那麼緊張,連帶地,中東各國原本各自靠邊站的情勢也重新布局。 蘇聯在90年代初期的波灣戰爭中,不復以往的強勢作風,開始疏遠以往友好的激進派阿拉伯政權,美國願意扮演和平製造者的角色,自此穩坐老大哥的地位,在戰爭結束後,向以色列與阿拉伯兩邊施壓,要求召開中東和平會議。


「我當時很天真,很年輕,只想著將來要去哪裡讀書、會和誰戀愛等等的簡單事情。」是的,每位以色列大兵,在退伍後都能領到一筆來自政府的費用,讓他們在往後的生涯實現自我,不管是進大學讀書,或者用一年的時間到世界各地走走的「空檔年」(gap year,都是許多青年的選擇。所以,在以色列,常見的大學新鮮人年齡,落在21、22歲以後,相較於世界各地常見的18歲,他們的大一學生顯得比較成熟、有見識。


當我問到一個高中剛畢業的天真大男孩,如何能夠身負重任、保衛國家,他瞬間又變得嚴肅起來。


「在那裡,你會看到很艱難的事情。朋友被攻擊、殘破不全的屍體。你要學著去殺人並且參與其中。你必須為人的性命負起責任,要和同伴互相合作、彼此信任,切斷情感。一般人的生活不會是這樣。……當你手上握著槍的那一刻,你會知道這不是個遊戲,沒有犯錯的空間。當一個士兵,不允許脆弱。」


二、贖罪日戰爭,以及以色列人的危機感

受訪的時候,Michael曾提過,自己是出生於贖罪日戰爭之後,這場戰爭給以色列帶來的打擊巨大且深遠。除了人員死傷,戰爭耗費該國年度預算的1/3。在軍事和經濟上,以色列對美國的依賴加重。外交方面,阿拉伯國家為了報復進行石油禁運,導致國際經濟受挫,以色列受到各方壓力,外交上顯得相當孤立。對內方面,戰爭初期時,以色列軍隊遭受嚴重損失,執政黨首相梅爾夫人,因判斷失準受到民眾質疑,即便在戰爭和平落幕之後,仍然下台並接受調查,斷送政治生命。她所隸屬的工黨,在下一次的大選中失勢,間接地促成第一次的政黨輪替,轉由右派執政。這場發生在1973年的戰爭,讓以色列差一點戰敗被滅國,相較於6年前大獲全勝的六日戰爭,可以說是非常沉痛的一擊,他們知道自己稍有不慎,就很可能面臨亡國命運。


「沒有軍隊我們無法生存...周圍的國家對我們敵意很深...這是一種自我防衛,是很實際的。我現在能夠坐在家裡和你對話,此刻平和的生活,都是因為有朋友、家人在邊界駐守,他們放下自己的工作和生活,重返軍隊。」

以色列士兵在與黎巴嫩交接的邊境巡防。照片來源:The Times of Israel

「我們知道如何在戰時維持生活,我們習慣了。但是做為一個國家、一個整體,需要在道德上付出代價,我們避免不了傷害平民,特別是當敵人躲在他們身後,例如,醫院、學校,村落,又從那裏趁隙發動攻擊,情況就很複雜,我們沒有人想傷害阿拉伯平民。」


這是我從一位以色列人的口中所聽到的,一種同樣身為人類的同情與同理。他也向我表達,對於以宗教之名發動戰爭的看法。


三、Michael對於阿以衝突的解讀

「我不信教,我有自己的信念,但沒有宗教信仰。我對於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,因為宗教的緣故,成為極端的激進分子而感到疲憊。宗教太抽象了,我們應該和平、共榮發展,這才務實。」


「若教育人民寬容,他們就會寬容;若教育人民將他人視為敵人,無論是在政治上或國家民族的敵人,會讓同樣的衝突變得更為暴力。我們可以是一個有衝突的國家,但是不需要存在暴力。」

2023年10月,在以色列與黎巴嫩邊境的城鎮Shtula,被火箭攻擊的現場。照片來源:The Times of Israel

「宗教永遠是個藉口,許多人用宗教來煽動人民,然而宗教從來不是個問題。猶太人和穆斯林,數百年來都是和平共處,伊斯蘭和猶太教之間沒有發生過真正的戰爭。」


在中東世界,特別是阿以衝突裡,需要將「宗教」和「世俗」兩個因素分開討論。宗教因素指的是伊斯蘭和猶太教的教義和行為,世俗則泛指國家社會的制度,文化和組織。一般社會大眾認知的激進份子,作出許多非理性的過當行為,甚至是恐怖攻擊,在他們心中卻認為自己是宗教忠誠的實踐者,從這裡就不難看出,對於「宗教」和「世俗」認知上的差異。在歷史中,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之間發生過無數次的流血衝突,加上近期爆發的以色列—哈瑪斯戰爭,我想Michael指的是在世俗層面上,國對國或者社會對社會的戰爭,而非宗教戰爭。


在訪談的最後,他說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。


四、Michael對於巴以兩方政權的看法

「不只巴以之間,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的領導人,都利用民粹主義來煽動人民,告訴他們敵人會造成威脅,自己會把他們從這個情形中解救出來...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之下,就不容易形成彼此寬容的環境...我可以告訴你,此刻的戰爭就是這種文化的結果。」


「...猶太人有居住在這地的權利,巴勒斯坦的領袖必須向自己的人民陳述這件事,我們才能協商如何劃分邊界、如何共處,但是他們沒有這麼做。從以色列這面來說...先前的和現任的首相犯了許多錯誤,他們試著分割加薩和西岸成了不同的政權,並且將加薩給了哈瑪斯,而哈瑪斯將情況推到了極端。...害怕巴勒斯坦的以色列民眾,會支持現任首相納坦雅胡...他很知道如何激起對立並從中獲得支持,反讓人民付上代價...」

2023年10月,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在國防記者會上發言。照片來源:The Times of Israel

五、結語

從這次的訪談中,我從未看到Michael露出憤恨的情緒,或者激昂的言詞,更多的像是和朋友訴情衷,可以聽出些許的無奈和自我期許,就像早先在一些台灣人口中聽到的話「自己的國家自己救」。


若有這樣長久的家族歷史,想當然爾,宣稱自己在當地有居住權利,也是理所當然的。難怪他在最初的問卷回覆中,就強調了自己母親的家族在這裡有一千年的歷史,我想是出於一種被誤解的鬱悶。因為二次大戰期間,在歐洲的猶太大屠殺震驚了全世界,加上猶太人在那之後的建國歷史過於絢爛,蓋過了許多歷史片段和細節,世人對於這個故事的思維趨於單一。


幸好幸好,透過個人的生命歷程,我們還能填補缺漏。在Michael的故事裡,我們可以清楚幾件事:一、並非所有的猶太人都是在二次大戰之後,因為大屠殺的緣故移民到以色列,有一部分人是世居在此,或者是早一點來到這裡的。二、在以色列建國前後,並非所有來到這地的猶太人,都是以難民的身分來的,相反地,有一部分是具有相當的社會與經濟地位。三、以色列人民當中,有一部分並不認同政府的決策,特別是激化的阿以關係。他們當中也有人願意走向和平進程,只是對於對方的態度和作為,仍無法認同。他們身處在矛盾之中,同時又必須背負所面臨的危險和代價。


看完了Michael的故事,下一個故事會在哪裡呢? 不知道,等等看,誰會是下一位上線的人。


本文重要事件紀年表

資料來源

Bickerton, I.J.,&Klausner, C. L.(2016). A History of the Arab-Israeli Conflict (7th edition),Chapter7&10. Routledge.

奧斯陸協議https://reurl.cc/RWKg29

 
 
 

Comments


或向左或向右

©2023 或向左或向右 版權所有。透過 Wix.com 製作的理想網站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