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搜尋

說故事的人:Michael Finkel(上)

  • 作家相片: 或向右 或向左
    或向右 或向左
  • 2024年5月2日
  • 讀畢需時 7 分鐘

已更新:2024年5月9日

「我的祖先世代在這裡居住,最早可溯及一千年前...」


一、序言

那是一個冬日的下午,當人們還沉浸在農曆年節的氛圍裡,我卻獨自對著電腦螢幕,揣想著還要再等幾分鐘才按下通話鍵,結束這場應該不會有人現身的線上通話,畢竟已經不是第一次遇到這種狀況,前幾天,我就苦等了半小時,沒等到人上線,只能默默結束通話,把畫滿重點的受訪者資料和當天的訪綱一併收到資料夾的最下層。


就在這時,突然響起一聲提醒,表示有人要加入通話,時間是下午四點13分,距離約好的台灣時間四點鐘以色列時間早上十點,超過了十多分鐘,根據我在以色列當地的生活經驗,這還在約定時間範圍內,就像在台灣生活一樣,人們偶爾會被些事情拖延一下,你知道的。


按下允許通話鍵,螢幕上即刻出現一位有藍色眼珠的白人男性,看起來頗有藝術家氣息。


照片來源:本人提供。

「嗨,你好,我剛才正試著找出你前些日子傳給我的視訊連結,並嘗試登入線上會議...」他用頗為流利的英語說道。原來是遇到技術性問題而晚到,並非失約,太好了,今天的訪談應該會順利進行,我心裡這麼想著。今天要進行的是這個計畫的第一次訪談,「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」,小學時代的作文都會寫這一句。


此次的受訪者是一位四十多歲、曾旅居法國的以色列猶太男士,主業是藝術舞蹈表演,以及教學工作坊的負責人。在所有受訪者的首輪問卷回覆中,他留下了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,「我母親的家族在這地已有1000年的歷史。」哇,時間軸拉回1000年前,相當於中國的宋朝或歐洲的神聖羅馬帝國時期,要說當地的重大歷史事件,就是稍晚發生的十字軍東征吧,總之是很久遠的事了。


二、外婆的悠久家族史,以及移居以色列的契機和生活

「我的外婆來自采法特希伯來文為צְפַת,英文寫作Tsfat或Safed,屬於קלירKlir家族。采法特和耶路撒冷、提比里亞Tiberias、希伯崙Hebron,被列為猶太教的四大聖城。她的祖先世居於此,最早可追溯至1000年前,期間有人離去,有人留下,有人又回來,就這樣來來回回。那時的環境,不論在經濟、文化、教育各方面,並不像現在的這樣發達,只有居住意願強烈的宗教人士才會留下。在當時,此地僅是個連接亞洲、伊斯坦堡和非洲的通道。」他解釋。

今日的采法特市景一隅。照片來源https://reurl.cc/L49VlK

確實,我在以色列修讀近代史時,曾看過講論19世紀至20世紀初期,東歐、俄羅斯等猶太社群,舉家遷移到此地拓墾的文章,情景像極了台灣東部在日治時期的移民村。最初艱難的情形,包含不擅耕作、不適應當地環境而決定放棄遷回,甚至因染上瘧疾或恙蟲病而喪命的悲劇。雖然移民村的開發初期和已經具備規模、居住歷史悠久的四大聖城不同,無論如何,都不是現今繁榮昌盛的樣子。


「說到外婆的父親,他年輕時不願意接受土耳其帝國的徵召從軍[1],就從這裡經過歐洲逃到美國,留在那裏工作了兩年,才把太太和幼小的兒子接到芝加哥和他同住,之後陸續生下了四個女孩,我的外婆就是其中一個。外婆在美國長大,二次大戰將要結束時,她18歲,擔任無線電操作員,聽到大屠殺的消息,她決定前往歐洲,加入了載送大屠殺難民前往巴勒斯坦的船務工作,在那裏她認識了外公。」聽起來是個大時代下浪漫邂逅的愛情故事,也是最初所說的,Klir家族成員中,有人曾經離開,後來又重返的歷史。

1947年7月停泊在海法港的移民船。照片來源:National Army Museum, UK

「外公的家則是在一戰與二戰間,從波蘭移民到這裡,當時他六歲,從小在特拉維夫長大。他在二戰後被招募,加入了以船隻載送難民的創始工作,起初被派到法國南部和義大利購買船隻,在改裝後招募人員,載著難民並且想方設法越過了英國的禁運管制,完成階段任務後,他和外婆一同參與了集體農場的建立,定居在一個位於以色列北部、名叫kibbutz Hulata的社區。」

1945年的kibbutz Hulata。照片來源:Wikipedia

奇布茲(קִבּוּץ,英文寫作Kibbutz)是以色列獨特又常見的集體社區制度,最初帶著烏托邦社會主義的色彩,以及猶太復國主義的情懷。社區強調財產公有,傳統上以務農為主,成員以實際的勞動工作為社區付出,甚至在一些社區中,有小孩屋的設置,讓孩子們過集體生活,一天只能和父母在一起幾個小時。隨著時代變遷,現今的奇布茲大多歷經轉型,兼事工業和高科技產業。有些奇布茲也已經私有化,不復從前的集體生活方式。


「我的媽媽就是在那個社區長大的,在那裏沒有人可以擁有自己的錢,共享一切並且一起工作,實行非常理想的共產主義,孩子們則是在小孩屋裡長大的。這樣的生活型態維持了一、兩個世代之後,到了我這個世代,人們開始劃分,有自己的房子,薪水也是按照每個人對整體的貢獻來決定的。媽媽結婚後就搬走了,外公外婆則是在那裏住了一輩子,我在孩提時代都會到那裏度假...那個社區曾經有製鞋工廠,後來關了,以色列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,有許多這樣的社區決定分產,雖然還是住在一起,卻不再一起工作,各人有自己的工作,大部分的社區都變得更為資本主義,就像個普通的小村落。即便如此,許多社區裡仍然保有公共空間,例如用餐區,讓居民互動、彼此陪伴。」

社區中以往共同用餐的餐廳。照片來源:Wikipedia

談話中,他不禁透露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。「當你努力工作買下土地,世居幾代之後,你就是這裡的人,買下的地就是你的,怎麼能說我們是侵占他人土地呢?」我知道,他對於近來以色列與哈瑪斯的戰爭中,許多聲量極大的論述,感到不滿。


聽到他的疑惑,我沒有太多的回覆,只是繼續追問著他爺爺奶奶的故事。


三、來自美國的教授爺爺,以及祖父輩的愛國心成了精神上的傳承

「我的爺爺奶奶是在1948年從美國移民到以色列,那是他們第一次來到這裡,當時兩個人都不到30歲。...50年代的以色列,家家戶戶都要用糧票來換取日常飲食,然而糧票不是以日為單位,而是以周、甚至以月為計算單位。」


「爺爺奶奶在家裡講的是美式英語意:不是講官方語言「希伯來語」,他們想支持這個猶太國家建立,當初並不是一無所有、被迫離開原來居住的國家...我的祖父母輩裡,有三個來自美國,是個富裕國家,他們是理想主義者,所以他們來到這裡,而來自波蘭的外公在他16歲時,選擇離開父母參加民兵組織,兩邊的祖父母都帶著強烈的復國主義,想為猶太人建立一個新的國家。」


在最初的訪談中,Michael只簡短地向我說到,自己的爺爺來自美國,參與了以色列理工學院(Technion)[2]的建立,是該校農業工程學院的創始成員之一。在第二次的訪談中,我才進一步得知,原來他的爺爺不久後成了教授,不只教授學術專業,也創立了管弦樂團和書友俱樂部,可以說在社會、經濟地位,都享有相當高的成就。即使在美國享有相當舒適的生活,仍然願意貢獻自己、舉家搬遷,因為他認為猶太人需要有自己的國家。

1912年,蓋造校舍中的理工學院。照片來源:Wikipedia

次大戰對整個世界來說,造成了極大的創傷。然而,對美國而言,儼然因為這些契機成了世界強國,不僅在本土沒有受到破壞,反而在期間奠定了強大的工業實力與經濟實力。從這樣的國家,要舉家遷到這個所謂的「故土」,若不是受到強烈的愛國心驅使,實在想不出其他動機。


而他的祖父母們,移民到以色列的時機也是值得討論。和許多在大屠殺、48年立國之後,大批湧入的猶太難民不同,他們並不是受到逼迫、甚至有身家威脅的處境下,無可奈何地遷移,而是帶著相當的生存技能,甚至是帶著財富來到了以色列,進而成為這個國家的中流砥柱、意見領袖。


「身為他們的後代,我們都尋求自己對社會的貢獻,並認知到我們在這裡立國是有正當性的。70年的時間裡,經過一群人的努力,這地成了繁榮之地,在科技、醫療、經濟、創新等面向都是如此。即使現在仍然有不少問題,但是對比70年前和70年後,差異明顯可見...我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是,對國家的忠誠,以及保持學習和求知的心態。」

以色列著名的滴灌技術。照片來源:https://reurl.cc/g4LxpX

「我們能擁有許多成就,是來自許多人願意嘗試錯誤,不斷地試了又試,最終才有收穫。...在以色列,要發展並不容易,現今物價高且政府能支援的不多,不能好逸惡勞,必須實際去做...要找出自己的獨特價值並且以此作為商業契機...加上這裡每幾年就有戰爭,看到家人朋友受傷、被殺害,大家都認知到生命短暫,要將時間用在自己重視的事物上。」


從他的回答中,我終於明白以色列社會獨有的「韌性」是從何而來。聽到許多人總是誇讚這個國家,如何在自然資源匱乏的條件中,發展出強大的國防與經濟實力,如何在強敵環伺的情況下佔有一席之地,然後將原因歸到猶太人是世界上最「聰明」的民族。對於哪個民族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,你會得到許多不同的答案。然而以色列這個國家,之所以能夠占一席之地,除了腦力之外,我想是因為他們夠強悍、韌性夠強。


即便是帶著厚實底蘊的家庭,就像Michael的家庭,享有很高的社會與經濟地位,他的祖父輩並沒有選擇獨善其身,因為歷史上多次的教訓告訴他們,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國家,就算累積了巨額財富,也不能享有最基本的人身保障,「沒有國哪有家」,我想這句話是最佳寫照。所以,他們願意投身其中,即便社會當中存在著許多的歧異和紛擾,他們依然選擇和自己的同胞同舟共濟。(待續)


本文重要事件紀年表

備註

1 當時的巴勒斯坦隸屬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之下。

2 被譽為中東MIT的以色列理工學院,從創校開始,就是培育科技人才的搖籃,孕育出三位諾 貝爾獎得主,也是組建並發射過人造衛星的大學之一。

 
 
 

Comments


或向左或向右

©2023 或向左或向右 版權所有。透過 Wix.com 製作的理想網站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