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搜尋

說故事的人:Geni(下)

  • 作家相片: 或向右 或向左
    或向右 或向左
  • 3月3日
  • 讀畢需時 9 分鐘

已更新:3月9日

「我爺爺在40歲以前,基本上只講阿拉伯語。」


一、來自「東方」的猶太人


嗯......我有點不敢相信。

「你是說......你的爺爺來到以色列以前,平常都不說希伯來語?!

讓我再確認一下。


「是...我的爺爺並沒有去到所謂正式的學校(學希伯來語),畢竟他到以色列之前,已經是個年過40歲的成人,但他還是需要學,為了和人溝通他必須學。不過,並非從零學起,不像我學中文那樣,古希伯來語和現代希伯來語雖不同,卻還是同一個語言,有些字和文法或句子結構一樣的。


寫到這裡,我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外公。他生於日治時期的大正13年(就是民國13年),從小接受日本教育的他,在中華民國政府接管台灣之後,也曾經上過補校,說不定就是在那裏學了ㄅㄆㄇ。


你必須了解的是,他確實需要學個新語言,但是並非從零學起。加上,以色列在剛建國時和今天不同,不是人人都使用希伯來語......當時就是個很新的國家,很多人匯集的地方,不熟悉希伯來語也還過得去。


確實,話說回來,我也不記得外公到底會不會說國語(Mandarin),他平常就是用台語跟我們講話,也不管我們聽不聽得懂。在家裡、在村莊裡,也許連在里民大會中,大家都是這樣交流,那個年代的歐吉桑,說不定日語都比國語流利。


不過,Geni不是猶太人嗎?

怎麼他的爺爺不會講希伯來語?


是的,他的爺爺當然是猶太人,只是他是在二次大戰後,才從北非的利比亞(Libya)移居到巴勒斯坦地的猶太人。像這樣從中東國家移居的猶太人,在以色列社會內部有個專特的稱呼,就是Mizrahim,原文的意思是「東方人」。

居住於利比亞的猶太人,其衣著與歐美世界的猶太人明顯不同,右圖攝於1932年。照片來源:(左)yadvashem.org(右)culturalpropertynews.org
居住於利比亞的猶太人,其衣著與歐美世界的猶太人明顯不同,右圖攝於1932年。照片來源:(左)yadvashem.org(右)culturalpropertynews.org

當然不是我們「遠東」的人以為的東方,而是相較於西方世界,中東國家就是「東方」,包含了北非。除了利比亞以外,摩洛哥和突尼西亞也是曾經有許多猶太人世居的國家。


「那麼,你聽過爺爺講阿拉伯語嗎?」


「有,我記得他和奶奶說話時,講過阿拉伯語。」

他們(以前)在學校、工作、街道上(意日常生活中)都講阿拉伯語。」

 

太有趣了吧!!!

你以為和阿拉伯勢不兩立的猶太人只是敵人關係嗎

對於世居在阿拉伯地區的猶太人而言,用當地語言也是很自然的,簡單說就是融入當地。


「所以...你也會說阿拉伯語嗎在哪裡學的


「會講一點點。很難過的是,我是在學校學的,不是爸爸也不是媽媽教的。」


「我想他們也講得也不太流利......他們的阿拉伯語也不夠好到可以教我,他們和對方講的是希伯來語。我知道在某些家庭裡不同,他們會傳給後代,例如我有個(猶太人)朋友,他們家來自摩洛哥,他就能講很流利的阿拉伯語和摩洛哥方言,他的祖母和父母會教他。這取決於每個家庭的環境和決定。......像我的爸爸,小時候會和父母說阿拉伯語,但在他長大離家後,就是講希伯來語。我和兩個姊姊也是生長在希伯來語的環境,即便我們知道家族的歷史。」


聽到這樣故事,回想我小時候的經歷,就感覺一點也不意外。


我曾經有非常要好的鄰居和朋友們,都在紛紛移民美國、加拿大之後,變成了「外國人」,英語成了他們日常溝通的語言,他們的孩子要不要額外花力氣學中文,也成了一個考量,每個家都有自己的想法。


二、猶太人怎麼來到阿拉伯人之地


猶太人相傳是個離散超過千年的古老族群,根據聖經本文,他們原出於十二個支派,共有一個父親—雅各(後稱為以色列),在神所賜的美地上建立以色列國,後來國家分裂並且被異邦所滅,因此流亡至世界各地。


根據他們在散居期間主要的聚居地,有兩大主要的群體,一為אשכנזים,在英文裡拚讀為Ashkenazim,通常以音譯翻為「阿什肯納茲(猶太)人」,直譯為「德國人」,指的是世居在萊茵河河谷以及鄰近法國地區(日後往東擴散至斯拉夫地區,包含波蘭、立陶宛、俄羅斯)的猶太人,隨著他們的擴增與遷移,現今泛指為西方世界的猶太人


另一為ספרדים,在英文裡拚讀為Sephradim,通常以音譯翻為「賽法迪(猶太)人」,直譯為「西班牙人」,指的是世居在伊比利半島(現今包含西班牙、葡萄牙)的猶太人。只是1492年時,隨著阿拉伯人被完全驅逐出伊比利半島之後,猶太人因宗教因素也遭到驅逐出境,或者被迫改信天主教,原居於該半島的猶太人,便移居至北非和中東地區。大體上,阿拉伯人對他們採取寬鬆的治理方式,猶太人可以在帝國境內自由通行。


在二次大戰之後,以色列的大規模移民計畫中,上述原居於阿拉伯世界的猶太人,被歸類為מזרחים,在英文裡拚讀為Mizrahim,通常以音譯翻為「米茲拉希(猶太)人」,直譯為「東方人」,指的就是世居在北非和中東地區的猶太人

猶太人在歐、亞、非三洲的分布範圍,黃色區域為Sephradim/Mizrahim區,綠色區域為Ashkenazim區。圖片來源www.jewfaq.org
猶太人在歐、亞、非三洲的分布範圍,黃色區域為Sephradim/Mizrahim區,綠色區域為Ashkenazim區。圖片來源www.jewfaq.org

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之間,阿拉伯世界的猶太人曾經歷過一段黃金時代。因為和英法殖民者關係良好,享有殖民統治者的支持,獲得過去不曾擁有的權利。


然而,在二次大戰後,族群分布的板塊發生了巨大變動。1940年代至1950年代,殖民主義撤退,阿拉伯民族主義崛起,特別是在以色列建國﹐乃至於1967年的六日戰爭以後,阿拉伯人群起激憤,迫使不少世居於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出走,甚至遭到驅逐,遷移到以色列、西歐、美國或中南美洲。


那麼,Geni的爺爺在利比亞的生活是如何呢?


Geni說道,在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(Tripoli)有許多猶太社區,猶太人混居在阿拉伯人中間。以台北為例,就像在士林、中山、淡水等地,各有一個小型的猶太社區。在當地,猶太人有獨自的信仰中心──猶太會堂。至於日活所需和教育機構,都和當地的阿拉伯人一起。


他們和當地人做生意,到同一個市場購物,在同樣的學校上學,他們就是在地社會的一部分,和當地人的生活並無太大差異,就是猶太教要求的飲食規範Kosher(中文譯為潔食),和當地穆斯林的飲食規範Halal,都有要遵守的宗教條例。


語言方面,很顯然地,他們講的是利比亞當地的阿拉伯語,直到以色列建國以後,希伯來語才成為官方語言。他們過往在的黎波里的日常生活中,不講希伯來語,只在祝禱的時候才會用到古希伯來語,就對他們而言,就像是祖宗流傳下來的儀式一般。


三、猶太人又怎麼離開了阿拉伯人之地?


「你的家族是怎麼來到以色列?發生了甚麼事呢?」


「嗯...發生了甚麼事...是錫安主義實現了自己,在二次大戰後許多猶太社區來到以色列,我們家也是其中的一份子,我認為有一件很重要的事需要提,就是在當時,國家並不是一個很強的概念,人們對邊界沒有很強的區隔......在中東世界,一個人的社區所屬比起國家更重要,直到40年代晚期,國家的概念在中東都不是很穩固。


我的家族是和整個社區一起來的,應該是1946年或1947年坐船來的。」


「......當時很多人坐著移民船來到以色列,我可以想像的是,他們跟著所屬的社區,大家一起來到這裡,我想這個行動有很好的理由,畢竟猶太人在各國散居已經很久了,有時過得很好,鄰居很友善,但有時候會發生像大屠殺那樣的事,事情走向錯誤的方向。」


Geni提起的行動,應該就是緣起於1942年的「一百萬計畫」(The One Million Plan)。由以色列開國總理—本•古里安(David Ben-Gurion)主導的大規模移民計畫,希望藉由短時間內的大量移民行動,讓猶太人成為巴勒斯坦地的多數人口,促成居住事實進而創建以色列。

1947年10月停泊在海法港的猶太難民船。照片來源:World Zioist Origanization。
1947年10月停泊在海法港的猶太難民船。照片來源World Zioist Origanization。

然而,在1939年到1945年之間,歐洲猶太人受到大屠殺,人口銳減。他們便計畫不僅要從歐洲,更進一步從中東和北非引進猶太移民。這是第一次,將原住在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納入移民計畫之中,並將他們歸類為「東方猶太人」(Mizrahi JewsMizrahim)。絕大多數回歸的東方猶太人,便集中在1950年代來到以色列。現今,他們在以色列人口中,占了將近四成,是所有族群中占比最高的。


而他提到的大屠殺,不僅僅指納粹對歐洲猶太人的迫害,也包含了義大利在殖民統治利比亞的期間,和納粹德國聯合迫害當地的猶太人。幸運的是,他的家族逃過了一劫。


說到這裡,我們可以稍微做個小結。


猶太人是個離散千年的古老族群,根據他們散居期間主要的聚居地,有兩大主要的群體。一為Ashkenazim(阿什肯納茲猶太人),現今泛指為西方世界的猶太人。另一為Sephradim(賽法迪猶太人),指的是世居在伊比利半島(現今包含西班牙、葡萄牙)的猶太人。只是1492年時,隨著阿拉伯人被驅逐,猶太人因宗教因素也遭到驅逐,原居於該半島的猶太人,便移往北非和中東地區。在二次大戰之後,以色列的大規模移民計畫中,上述原居於阿拉伯世界的猶太人,被歸類為Mizrahim(米茲拉希猶太人),指的就是世居在北非和中東地區的猶太人。Geni的家族就屬於這類。這就是為什麼,他的長相和許多人印象中的「白人猶太人」不一樣。


而他們在二次大戰之後,因著國際政治局勢的變遷、大屠殺給世界的震驚,以及猶太復國主義的實際行動,大量來自西方與東方世界的猶太人,在幾年的時間裡聚集在這個新成立的國家。


四、插曲:對猶太人長相的迷思?


訪談中,我問過他一個近乎無禮的問題。


「想問問你有阿拉伯血統嗎?」我實在擋不住藏在心中很久的疑問。


「你說的阿拉伯血統是甚麼意思?」Geni語帶困惑。


「就是我在大學讀書的時候,同學滿多是歐洲白人的樣貌,也有些人是中東臉孔的...」


其實,我曾經以為學校裡面的阿拉伯同學比猶太人同學多很多,因為他們的長相都很「中東」。當時,我只知道以色列裡面有1/5的阿拉伯人,也知道他們一旦通過大學入學考試,就可以進到以色列的大學就讀,跟猶太人的受教機會均等。我以為看到的阿拉伯同學,應該很多人是東方猶太人。


我想你知道AshkenazimMizrahim這兩個詞,我不清楚你說的阿拉伯血統甚麼意思,但我是Mizrahim,我是猶太人,但我的背景是中東世界,就是Mizrahim。」


只能說,我們在新聞媒體上,接受太多片面訊息,一直以為猶太人就是歐洲白人的長相,事實上,猶太人既然是中東世界的一份子,那麼有著很「中東」的臉孔,也是理所當然的事。


五、普遍常見的移民故事,也是以色列故事中的一種版本


小時候,常聽到鄰居朋友的移民故事。因為嚮往更優質的生活環境,或者欣羨發達國家的社會制度,選擇離開舒適圈去打拼,箇中滋味只有當事人能夠體會,甚至要犧牲第一代人,才能造就家族的穩固根基,讓後代得以成長茁壯。


最初的時候,他們在內坦亞(以色列北部城市),住在臨時的簡易屋裡。大約住了五、六年。我的父親出生時,他們已經搬到...我現在住的社區附近。最開始住在內坦亞,那裏有一個很大的利比亞猶太社區,都是從的黎波里(利比亞首都)來的,住了幾年之後,人們有其他選擇就紛紛移住其他地區。

靠近特拉維夫的新移民簡易小屋,攝於1949年九月,照片來源:Government Press Office of Israel。
靠近特拉維夫的新移民簡易小屋,攝於1949年九月,照片來源:Government Press Office of Israel。

「我的奶奶是家庭主婦,忙著做家務、照顧孩子們。我的爺爺白天當營建工人,晚上在會堂(猶太教堂)兼差,做社區服務,收入雖然不多,但是晚上會在那裏兼差。我曾經聽過父親提起他在利比亞的職業,但是他到以色列之後,沒有繼續原來的職業。


後來進一步了解,才知道Geni爺爺原本的職業是樂師,彈奏一種叫做Oud的樂器,一種很常見的中東樂器。到了以色列之後,起初當著營建工人,鋪磚、粉刷,泥作是日常工作,後來參與了鄰近地區學校的營建,便一直持續下去。晚上兼職做社區服務,就這樣,和奶奶一同扶養了七個孩子。

在阿拉伯世界常見的樂器「Oud」,照片來源:aljazeera。
在阿拉伯世界常見的樂器「Oud」,照片來源aljazeera。

是的,這是很常見的移民故事,一如世界上所有的移民故事。其實在以色列,除了被迫害、被屠殺、被剝奪身家的故事,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故事,在平凡中見偉大的故事。一切像是安排好了,他們躲開了大屠殺、集中營,也在適當的時機來到以色列,提前遠離了阿拉伯人的憤怒報復,落地在新成立的國家。生活雖然有艱辛與挑戰,只是等到一切都安頓下來時,回頭一看才發現,原來已經走這麼遠了。







 
 
 

Comments


或向左或向右

©2023 或向左或向右 版權所有。透過 Wix.com 製作的理想網站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