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搜尋

以阿衝突: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解方?

  • 作家相片: 或向右 或向左
    或向右 或向左
  • 2023年2月16日
  • 讀畢需時 4 分鐘

已更新:2024年1月24日


巴勒斯坦的支持者(左)與以色列的支持者(右),在街頭互相對峙的場面。

(圖片來源:https://www.bbc.com/news/newsbeat-44124396)


「以色列是個危險國家,去的人多是帶著宗教情懷或冒險精神去的。」確實,從這個國家獨立建國以前,一直到現在,內憂外患不斷,可以處於戰爭狀態這麼久,還真是少見,畢竟四周全是敵人。


打開google earth,以色列除了西邊臨地中海,周圍大多是以阿拉伯人為主體的國家,自北向西南順時針繞一圈,依序是黎巴嫩、敘利亞、約旦、埃及,往外圈延伸還有伊朗、伊拉克和科威特等國,每個國家各有盤算,導致中東地區的整體賽局非常混亂。

以色列的鄰國,多以阿拉伯人為主體。

(圖片來源:https://www.google.com/intl/zh-TW/earth/)


事實上,所謂的以阿衝突,一開始只是猶太人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間的事(以巴衝突)。在1948年五月以色列建國以前,兩造為了領土問題,已經持續了將近75年的爭奪。然而,就在建國以後,周圍的阿拉伯國家將以色列視為眼中釘,無論如何,他們不允許在穆斯林世界之中,出現一個猶太國家,爭端因此擴大,不僅涉及這些阿拉伯鄰國,更有中東地區以外的國家參與其中。例如:在冷戰期間,美蘇兩個強權為了自身考量,各自援助兩邊陣營。


經過美國幾次調停,埃及和約旦分別於1979年和1994年與以色列簽下和平條約,承認這個猶太國家。此後,一度擴大的以阿衝突,又再次聚焦,回到猶太人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間。原本支援巴勒斯坦的阿拉伯鄰國,如今卻縮手不正面參與了。因此,當以色列描述自己受到阿拉伯人圍剿時,巴勒斯坦人反倒認為自己陷入擴大的僵局,對手竟演變為全球各地的猶太人。


這個看似越演越烈而且沒有盡頭的衝突,它的根源是什麼?長久以來離散各地的猶太人,應該最能同情流落他鄉的苦境,為什麼寧願背負強奪他人土地的惡名,還是要選定巴勒斯坦地作為回歸大業的起點?


許多人將以巴衝突的緣起,追溯至聖經時代,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雙方都把自己視為亞伯拉罕的後代,就是應許之地的繼承人。衝突背後的關鍵因素,牽涉到兩邊人民的認同核心:雙方都認為在這塊土地上的主權,就是他們作為一個民族,得以存在的必要條件。因此,雙方都帶著同樣的建國抱負,爭奪著同一塊土地。有人說,這麼小的土地上,要滿足兩邊的願望,幾乎是不可能的,加上在缺乏水與天然資源的情況下,又讓兩邊衝突加劇。

以巴雙方的支持者都想宣示主權,較勁意味濃厚。

(圖片來源:https://wgi.world/arab-israeli-confrontation-a-view-from-palestine/)


事實上,除此之外,還有關鍵中的關鍵:猶太人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對於「異己」的認同不一。猶太人對於「誰能回歸以色列?」的定義很明確,是以「血緣」(jus sanguinis,常譯作「血統主義/屬人主義」)為主要的認定標準。根據猶太宗教法הלכה(希伯來文,讀作halakhah),除非改信猶太教,猶太人指的是那些「有猶太媽媽的人」。既然要建立一個「猶太國家」,原則上只有猶太人才能回歸以色列,和多數人熟知的美國移民政策不一樣(廣納各國優秀人才成為美國人)。相反的,不管社會經濟狀況如何,只要符合身為猶太人的條件並對社會沒有威脅,就能受到以色列政府無條件的接納,取得公民身份,其中有名的例子,就是「所羅門行動[1]」(Operation Solomon)。


另一面,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是怎麼想的?作為一個長久兼容並蓄的群體,阿拉伯人的認同不是來自於血緣,甚至不是來自宗教(全球有近3000萬阿拉伯人是基督徒,而人數達12-14億的穆斯林中,只有1/5是阿拉伯人)。對於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而言,他們對「巴勒斯坦國」的想像是以「地緣」(jus soli,常譯作「屬地主義」)為主要的認定標準,也就是說,是土地創造了國家,一個國家的居民,不論他們的起源為何,主權是由住在其上的所有居民共享。這個概念很接近華人常說的,「人不親土親」。


將上面兩個觀念對照一下,情況就很清楚了。以巴雙方都有獨立建國的想望,卻因對於國民的定義互不相容,猶太人主張「屬人主義」,巴勒斯坦人主張「屬地主義」。衝突的根本原因,是出於基本設定的不同,無論後續怎麼安排,幾乎是白費功夫。加上天然資源與土地有限,就更加劇了衝突的強度。


備註: [1] 以色列於1991年5月24日至25日進行的秘密軍事行動,目的是將衣索比亞猶太人空運到以色列。緣起於1990年衣索比亞不斷惡化的政治局勢,以國政府與國防軍,制定了此項秘密計劃。用了35架的以色列飛機,在36小時內,將14,325名衣索比亞猶太人帶回以色列。


資料來源:

Bickerton, I.J., & Klausner, C.L. (2016). A History of the Arab–Israeli Conflict (7th ed.). Routledge, pp.1-2&5.

Cohen, H. (2015). Year zero of the Arab-Israeli conflict 1929. Brandeis University Press. p.8.

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Operation_Solomon. Accessed 15 Feb. 2023


Comentarios


或向左或向右

©2023 或向左或向右 版權所有。透過 Wix.com 製作的理想網站

bottom of page